2023年1月16日-17日,以“新的动荡变革期下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2023年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在京成功举办。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巨丰金融研究院联合承办,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新经济学家智库共同支持。
大会现场
1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出席并发表年度特别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联席理事长、巨丰金控科技董事长马琳做开场致辞。相关部委领导、高校学者、智库专家、企业及媒体代表等近百位嘉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共同解读当下宏观形势,把脉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张东刚
张东刚指出,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关键一年。智库向来是知识、智力和思想最密集的领域之一,在形势研究、理论创新、资政服务、国际传播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以“新的动荡变革期下的中国与世界”为论坛主题,共同探讨新时期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既是智库领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智库加强交流合作、凝聚共识力量,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而团结奋斗的创新之举。
张东刚对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智库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牢牢把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研究阐释中国理论的捍卫者;第二,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为导向,紧扣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增强决策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突出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做持续贡献中国智慧的瞭望者;第三,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库外交、智库外宣,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之理、中华民族之志、中华文明之美,做大力传播中国声音的示范者。中国人民大学正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新型高校智库,努力成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示范区”。人大重阳是中国人民大学重点支持和建设的国际性智库平台,十年来在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宏观政策、绿色金融取得不少成就,希望人大重阳坚持国际性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价值引领力、思想创造力、理论创新力、文化传承力、服务贡献力、国际传播力,为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智库建设的新路再立新功。
外交部副部长 谢锋
外交部副部长谢锋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发表了主题为《共迎时代挑战 共创美好未来》的年度特别演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主持该环节。谢锋用“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任何国家、民族和个人都不应该落下”“只有大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才能和睦相处,人类持久和平才有希望”“开放是双向的,不能一边要求别人开放,一边关上自己的大门”“竞争应该是公平的,合理的,是你追我赶而不是你死我活”等金句向大家介绍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和内涵、我外交政策主张、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巨大成就等。谢锋还就中美关系未来展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等分享了观点,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谢锋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年以来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未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坚持如下方面:一要坚持共同发展,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注入动力。中国正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效,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二要促进共同安全,为实现人类持久和平贡献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应该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大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人类持久和平才有希望。三要推动共同开放,为深化合作共赢创造机遇。开放是共赢的,打开大门的中国和张开怀抱的世界都从中获益良多。开放是双向的,不能一边要求别人开放,一边关上自己的大门。四要弘扬共同价值,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桥梁。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最大公约数,为破解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重要启示,为实现最广泛的国际团结提供价值纽带。五要承担共同责任,为维护国际战略稳定尽责尽力。找到造福两国、惠及世界的正确相处之道,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对两国和世界人民应该切实负起的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王轶
王轶表示,2023年1月,人大重阳迎来十周岁生日,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举行本次论坛,是希望能够在新年伊始,为大家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切磋探讨未来国际国内经济走向。同时,面对中国当前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在国际上面临的复杂情况,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发挥智库汇智、启智、生智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联席理事长、巨丰金控科技董事长 马琳
马琳认为,当前在新的动荡变革期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进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对于中国,或者对于中国企业界而言,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洞悉宏观形势对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宏观形势认清了,掌握主动权的能力就提升了,对驾驭未来也就更有信心,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民族复兴大业自然也就更顺利了。
随后,论坛进入题为“2023年宏观形势与智库责任”的大会主旨讨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光大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武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主编、研究员刘细文出席并发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担任主持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陈文玲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对外宣传展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推动文明交流,展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前景,让世界能够信服,让世界能够认同,让世界能够和中国形成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所以,在强国的道路上,中国智库的历史责任是要成为理论的创造者、舆论的引导者、政策的设计者、国家战略的探索者、国际交流的贡献者。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 贾康
贾康认为短期来看,2023年是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忽视的关键契机,疫情防控形式在年中将继续改善,推动全年经济发展态势上行,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超6%。中期来看,需要引领经济下行压力转换为“集约型的高质量发展”,在中高经济增速区间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要求我国在“十四五”中后段力达年均5.5%-6%增速;“十五五”期间5%-5.5%是我们的目标,不要落到5%以下;“十六五”速度保持在4.5%以上;这样才能实现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203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长期来看,要从制度创新入手,这离不开思想观念和基础理论的创新特别应该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私有制的论述。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 于运全
于运全认为,第一,需要讲好中国经济的故事。目前国际舆论关注中国的所有议题当中,经济议题是占比最大的议题,大概占到一半以上,这个议题也是相对来说对中国最为客观,评价最为积极的。第二,如何讲好中国经济的故事?在方法论的层面,当下最重要的是坚定共识,凝聚共识,坚持立破并举,坚定走自己的路。第三,智库可以做什么?一是从学理上讲清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理论性问题;二是自主搭建平台,自主构建中国经济评价指标;三是联合智库、媒体、经济学家、学者,与各个主管部门协同构建一个立体、良性的生态体系。
光大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武健
武健认为中国智库有责任关注和研究当下金融国际化的热点问题,不断提升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中的话语权。首先,要关注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的关联,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伴而行。其次,要关注绿色金融自我创新与国际合作并举。第三,要关注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适度弹性的有效掌控,实施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策略。第四,要关注互利共赢的双边、多边和区域间国际金融合作机制建设。第五,要关注有效规避美元汇率风险和应对美元霸权,不断探索完善货币互换、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主编、研究员 刘细文
刘细文认为中国特色的智库研究将围绕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中国特色的智库要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建设;二是要构建国际新的话语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智库的主要功能包括议题设置、对策研究、信息集成和智库传播,智库机构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在思想生产和沟通平台的搭建。因此,需要调整智库的评价体系,从智库创新的评价,咨政支持政策落实效果的评价,话语权的评价等方面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廖群
在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廖群发布题为《劫后重启——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与中国未来》研究报告,这是宏观形势论坛之讲好中国经济金融故事报告系列第五期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清清主持该环节。
报告认为,从全球局势来看,中期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以及通货膨胀的上行风险都进一步增大。长期如果逆全球化走向极端,则世界经济必将衰退至崩溃的地步。从中国局势来看,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在2022年大幅放缓,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经济增长已达到制高点。无论是从经济增长还是经济质量提升的角度,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不可能改变,崛起仍是进行时,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报告还认为中国经济已实现中高速增长,按当前汇率和价格水平计算,预计将于2030年从2021年的18.5%升至22.2%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高。
16日下午,论坛设有三场平行分论坛,分别为“大国博弈与智库作为”、“提振信心与智库合作”、“战略布局与智库创新”,每场各有上下半场,近50位专家学者参与并展开深入交流。
在分论坛一主题为“大国博弈下的智库思想原创力与斗争性”的第一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立华,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欧阳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研究所前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晓晶,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戈先后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蔡彤娟主持。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在大国博弈下,提升智库思想原创力与斗争性需要注重三个方面:其一,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提升战略思维;其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智库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化智库谋略的国际洞察力;其三,应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出应对方案,提升中国智库国际主题设置能力,引起国际社会共鸣。
在分论坛一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智库国际话语权”的第二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前中东特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吴思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主任胡薇,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胜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北京日报社长安街知事编辑部主编郭涛先后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放主持。
与会嘉宾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特点和大家探讨了中国新型智库的建设现状、四大职责和优势,分享了智库在初期疏导、议题设置和公共外交等领域所做的贡献,同时指出国家要加大对中国新型智库的支持扶植,创造条件让智库走出去、引进来,成为中外政策沟通的桥梁,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分论坛二主题为“中美关系、人文交流与智库角色”的第一环节中,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研究员李鼎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人民论坛杂志社人民智库主任石晶,华中科技大学华中智库副院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杜志章先后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清清主持。
与会嘉宾提到当前两国和世界都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特别是在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后共同引领双边关系企稳向好的背景下,探讨构建行动型智库就愈发显现出其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了稳定中美关系,中美双方智库应当持续就双边关系的所有领域展开交流、研讨与合作,特别是要推动人文交流,大力促进民心相通,从而提升中美民众之间互信指数。
在分论坛二主题为“全球治理改革与智库公共外交”的第二环节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朱旭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智库办主任周湘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中心主任王磊,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编辑部副主任李小华先后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申宇婧主持。
与会嘉宾提出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与逆经济全球化现状使得全球治理的规则形同虚设,地缘政治冲突也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极大破坏。在此影响下,气候变化、公共债务膨胀、技术升级创新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治理进入失灵状态。为此,中国智库要及时发声,对冲国际舆论场关于中国的负面论调,践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
在分论坛三主题为“俄乌冲突、2023年国际局势与智库国际传播”的第一环节中,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教授李刚,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潘庆中,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张晓萌,《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刚,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日涵,环球时报英文版副总编卢静娴先后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刘英主持。
与会嘉宾认为一是应以智库运行机制、人才队伍、优质内容、传播平台作为抓手持续提升智库建设;二是世界舆论造谣抹黑中国的现象目前仍然有扩大的态势,简单的“我对你错”方式的反驳不够具有说服力,仍要依托扎实的研究,才能提出有信服的观点;三是智库要“动起来”“走出去”,多进行社会实地调研、参加国际重要会议、在媒体传播以推动智库创新发展。
在分论坛三主题为“‘一带一路’十周年与智库国际引导力”的第二环节中,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史志钦,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珩,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朱永彪,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戎先后发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方菏阳主持。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舆论战已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战场,“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此,智库需要不断优化引导国际舆论,更加注重实际成效,同时完善智库研究的生态建设,向国际传播好智库思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软实力。
随后进入大会分论坛汇报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蔡彤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研究员李鼎鑫,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日涵分别进行三场分论坛的汇报。
最后,资深媒体人、《环球时报》原总编辑胡锡进发表闭幕特别演讲,并与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展开深入访谈,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问答。
资深媒体人、《环球时报》原总编辑 胡锡进
胡锡进在发言时表示,第一,经济发展对于当下中国非常重要,今年我国一定会下大力度发展经济。去年年底中国对新冠疫情举措的转向是否是一次成功的战略突围,取决于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第二,要对未来持有信心。最近几年,虽然在互联网领域有很多负面声音,但是也确实涌现出很多的大企业、创新性企业,这些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是促进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机会永远有,勇敢的人永远都有。第三,国际形势方面,2023年会比2022年相对稳定,“黑天鹅”相对较少。我们应当对国家在处理国内、国际问题的总体战略能力保持充分信心。
1月17日,2023宏观形势年度论坛继续进行,30多位部委领导、权威学者、经济学家及企业代表出席并发言,对开局之年的经济形势作出分析预判,并探讨如何发现中国价值,建言中国经济发展。
17日上午在题为“发现中国价值——守正创新 展望2035”的全体大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发表开场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
王文认为,当前防疫、消费、房地产、资本市场、俄乌冲突、中美关系六大态势整体向好,未来一年中国的主方向应回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希望能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后疫情时代的复工、复产、复苏、复元之势。为此,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智库学者在讨论风险的同时,也需要多讲一讲机遇,以及抓住机遇、发扬传统的成功经验。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十周年,也是人大重阳建设十周年。过去十年,的确仍有不少不足,但是十年来的巨大进展是主流。二是对于各级领导而言,要多包容小纰漏。他希望2023年是中国整个国家与社会体系的“包容之年”、“容错之年”,让整个官场、学场、国企场都好起来,中国信心自然就会一点点复苏起来。
随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兼董事会主席金立群做开幕演讲。金立群认为,亚投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洗礼中砥砺前行,是因为亚投行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不断努力体现和创造中国与世界的共同价值。亚投行建立以来,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享,始终坚持高标准、规范化运营。亚投行所坚守的价值不会在显微镜、有色镜之下变色。希望全球矛盾冲突能够逐步走向化解,国际社会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协作,共同解决面临的挑战。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兼董事会主席 金立群
在主旨演讲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卫星,巨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等多位知名专家分别发表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张军扩
张军扩提出了对今年经济对策的几点思考。展望2023年总体看法是谨慎乐观。经济恢复既有不少有利的因素,也面临不少的问题、困难。最大的有利因素莫过于疫情管控的逐步放宽和政策环境的有利变化;最大的不利变化,可能是外需增长拉动作用的减弱;最需要着力的是扩大内需;最关键的是稳预期,提信心。信心比金子更加重要,今年要稳增长促发展,必须着力提升企业信心。
财政部原副部长 朱光耀
朱光耀强调,中国的经济潜力大、韧性强、回旋空间足,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强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紧密融合。2023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使得中国经济尽快回到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5%到6%这个水平,我们是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的。
社科院学部委员 余永定
余永定认为,如果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控制,202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可以超过5%,达到6%+也有可能。主要原因是扩张型宏观经济政策还有较大空间,多年来尤其是2023年中国GDP增速低于“潜在”经济增速等。对比海外主要经济体,我国的财政状况好于其他很多国家,准备金率11%有下调空间,CPI保持2%左右增长,只要通胀率不过快增长就不会影响货币政策导向。期待中国经济运行独立经济轨迹,过去几年基数较低,是一个优势,以过去的三年平均数为依据,测算今年的经济增速有望实现5.5~6.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卫星
吴卫星表示,中国的资本市场未来开放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是加强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建设。第二是维护跨境投融资活动的正常秩序。第三是国际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本市场的开放对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给我们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司的治理都提出了很多挑战。
巨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 邱晓华
邱晓华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速度回升至5%左右。全年通胀温和格局还不会打破,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生产价格相对平稳。要继续深化改革,依靠市场的力量激活微观活力和创造力,创造更大的国内需求和创新力,要把激活消费作为重中之重,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继续扩大开放,尽力维持好融入世界大潮的国际化格局,稳定高效安全地利用好世界资源和全球市场,求同存异,互利互惠,与世界同行。
在17日上午的圆桌讨论环节,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武超则,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等参与了讨论。圆桌论坛由巨丰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振鑫主持。
管涛谈到,如果没有什么大的“黑天鹅”,2023年在全球经济整体往下,中国经济可能是独立往上的态势,这对于增加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提振市场的信心有重大的作用。经济反弹是“量”的合理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质”的有效提升方面的要求。如果能够顺利地做好“三稳”工作,今年年初这波金融市场“开门红”行情还会延续。
苏剑表示今年如果没有什么“黑天鹅”事件,今年增速达到6%以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今年增速6%相当于正常年份的4%左右。增速虽然高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形势就非常好。今年经济总体来说是恢复,但还需要政策做一些刺激,相对于扩消费的共识,就在于扩投资和稳外贸。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加上外贸都能起来,收入增加,消费自然就增加了,经济自然就启动起来了,所以启动起来的关键在于投资和外贸。
伍戈表示尽管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环顾四周,很难寻觅到的是已经退出市场的微观主体。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内生性修复需要漫长周期。尽管我们也许预计到了整个2023年上半年会有些信用的扩张,但是这种信用的扩张更多的不是市场主体内生性的。2023上半年,财政货币政策或有所行动。
陆挺表示,2023年经济复苏几乎是确定的事件,但要充分预见到经济重启的艰难和2023年复苏之路的坎坷。防疫政策的改变就是最大的利好,重新释放产能,有利货币和财政政策更好发力,消费反弹,但出口增长或下行(过去基数较高导致的),预测今年GDP在5%左右,不高估“疤痕效应”,也不宜盲目乐观。
武超则提到,看好新能源和数字化两大方向。新能源以及整个能源体系正发生结构性变化,新能源这条主线中长期还是非常核心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线。数字化也是全球经济GDP增长边际贡献比较重要的方向,像欧美、韩国数字经济对GDP增量贡献是非常高的,基本都在90%以上,用好生产力和数据要素,也会激发新的增长。
张瑜表示,我们现在对2023年经济增速预期在5%左右,两年复合大概3.9%或4.0%。今年对政策的增量,期待点是两块:第一块是准财政,继续发力创新;第二块可能从减税到贴息,对投资倾向可能会有更加直接的产业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17日下午,2023宏观形势年度论坛之全体大会四“ESG投资——中国与世界”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进行了开幕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社会责任国际前中国区主任、国际第一个社会责任标准指导文件的执笔人马瑛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屠光绍
屠光绍强调ESG可持续发展需要三大支撑:践行ESG是企业经营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是ESG发展的微观基础;健全的ESG制度体系,是ESG发展的坚实基础;ESG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投资,真正ESG投资要能够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非常有效的机制。建议从三方面建立:一是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二是需要建立ESG投资的公平竞争机制;三是建立有效的社会资源吸引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卢中原
卢中原认为,经济形势依然有大量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要做好“三个重视”:要更加重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以新带旧,以旧促新,产业滚动升级,对高质量增长提供融合动力。要更加重视市场化改革,要让民营经济、小微经济、个体户这些平常看着不起眼的市场主体活跃起来。要更加重视有序可控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底气,所谓的信心实际就是在这“三个更加重视”当中。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 于学军
于学军认为,ESG投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实行最早,成效明显,并且形成较为成熟的交易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倡导参与的“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区域广泛,国家众多。中国践行好ESG投资的理念,对全球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定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力。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杨凯生认为,ESG正在全球范围内走向全面的实践,我们要有进一步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持主动。为此建议下一步监管部门、从业者、投资者都要进一步把ESG的理念和自身管理、决策、经营结合起来,更好地把它贯穿于我们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全维度,投资管理的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全周期。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王忠民
王忠民表示,实现碳中和必须依靠市场工具、市场逻辑和市场方法去解决。通过四步逻辑可能会实现,一是用外部性市场内部化的逻辑,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把成本收益的被动性问题全部引入市场化逻辑有效解决;二是交易成本逻辑,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三是收益曲线,这个建模一旦形成以后,我们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市场基础架构;四是通过有效的市场建模,可以走向碳风险、碳信用、碳衍生品的市场过程之中,有效的基础设施带来有效的衍生品市场和有效的碳风险管理、碳信用逻辑。
社会责任国际前中国区主任、国际第一个社会责任标准指导文件的执笔人 马瑛
马瑛表示,ESG现在最大的短板之一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报告标准以及评估体系,顶层设计、制定标准等工作不可或缺,要把标准制定得更高、更快、更强。可是要真正落实任何规划,各个利益相关方必须更多考虑给中小企业提供方方面面持续不断的支持,尤其是帮助中小企业优化内部管理体系,以利于控制风险,寻求持续改善的有效途径。
在17日下午的“ESG发展与投资”圆桌论坛环节,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中财绿指首席顾问、中财绿金院高级学术顾问施懿宸,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崔静波,远东控股集团董事会董事、首席经济学家卞华舵对ESG投资进行了讨论。圆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副研究员刘锦涛主持。
李俊峰表示,ESG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来之后,通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因为企业有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把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连接的桥梁。ESG理念是对企业治理的客观、必要的要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履行社会责任还是履行环境的责任,公司内部的治理必须是完美的。ESG是我们企业现代化的一个标杆、标准。
梅德文表示,ESG有很多考虑外部性的问题,最终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碳交易市场的配额市场,应该说为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提供了一个提高能源效率的约束机制,而碳交易市场,自愿减排市场为企业践行ESG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激励机制。
施懿宸表示,要警惕企业“漂绿”现象,必须把ESG尽职管理的流程给做好。国内ESG评级机构需要做自我约束和规范,或者监管部门需要有所要求,否则会越来越多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还要经得起监管的要求,现在确实也到了这个阶段。
崔静波表示,不管在中国还是世界,投资ESG平均都是有盈利的。企业怎样把ESG转化成最终的盈利,取决于行业、公司管理层的认知,同时取决于其他的股东、机构投资者之间是否具备了价值投资的观念。
卞华舵认为,积极地践行和倡导ESG的理念是最重要的。事实上董事会、股东、企业家、高管团队都应该践行这个理念,目前机会大于压力。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如果都能够践行ESG的理念,并且把这个放到心灵深处,放到企业文化的体系当中,这对于整个ESG理念的推行和实践是极为重要的。
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高福发表专题演讲。高福认为,在这次疫情期间,病毒团结得很好,是人类没有团结好,我们要合作,要交流。全球化重要的特点就是要相互依赖,需要呼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全球卫生必须走向全球”。面对中国与世界动荡的情况下,强调科学与数据共享,非常重要。科学和数据共享在这次疫情防控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必须继续坚持科学与数据的全球共享。应对新冠,我们一再强调求真务实,大家都在讲求真务实,向科学要答案,让民众理解、参与。今天中国与世界,是变革时期,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很重要。展望未来,他呼吁全球公共卫生、疾病防控,气候变化等方面,不管美国还是欧洲,可以一起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 高福
在17日的闭幕演讲环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彭华岗,全国工商联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庄聪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先后发表演讲。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 彭华岗
彭华岗提到,在二十大报告当中,再次围绕着实体经济、区域发展、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阐述都是为我们在推进社会ESG指明了总体方向。ESG体系包括披露、评价、投资等领域,各个机构都在做,希望要有一个中国标准体系的建设。这里很重要的是ESG一定要中国化,ESG理念和价值观是全球通行的,但其评价是代表利益相关方去看企业,应该和当地的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要让它中国化,特别是评价标准的中国化。
全国工商联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庄聪生
庄聪生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民营企业一些利好的政策安排以及制度,传递出来利好积极的信号。第一,发展环境将不断优化。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权益。第二,消费的活力将加快释放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今年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将持续为企业发展减负纾困、输血补气,民营企业发展的要素保障将会更加有力。第三,政策对市场关心的平台经济、房地产经济等民营经济重点领域旗帜鲜明地亮出了支持态度。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
仇保兴认为,无论是城市还是地方的“双碳”路线图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跨学科的团队持续创新地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走捷径。“双碳”是必须要靠“双创”来引领的,没有全民创造精神,我们是很难实现“双碳”任务的,90%以上的“双碳”科技和政策工具都在未来创造的过程中间。“双碳”战略需要更多的主体企业家,取决于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因为只有企业家能够把各种各样的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利用这种资源来进行颠覆性的创新。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设有主旨演讲、大会讨论、6场专题研讨、2场宏观形势全体大会及2场圆桌论坛,嘉宾大咖云集,论坛成果丰富,共同探讨如何把握世界变局、洞察时代脉络、探寻未来发展之路。这是继成功在2017、2019、2020年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以及2022年连续两届宏观形势论坛后,人大重阳在建院十周年之际的首场新春重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