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刚刚过去的周末,证券时报一篇为上证指数正名的评论文章引发广大投资者的热议。虽然证券时报包括文章作者用心良苦,但实际上投资者并不会买账。一方面是市场的实际情况或许并非文章所言的那般,因为没有太强的可比性。另一方面,市场中期波动较大下,多数投资者并没有获得感。所以,其实市场不需要他人正名,最需要的是广大投资者为其正名,如果多数投资者长期不赚钱,没有获得感,实际上真的没有必要强硬去正名。
证券时报为上证指数正名 引发广大投资者的热议。上周六,证券时报评论员文章指出:最近资本市场上的一件大事,就是频频爆发的上证指数点位保卫战:先是3000点保卫战,然后又是2900点保卫战。在新媒体时代,上证指数这个位于舆论中心的股票指数,难免受到许多嘲笑。其实,上证指数的长期增长速度是很高的,甚至比许多历史悠久的股票指数都要高得多。设立33年之后的2023年12月21日,上证指数的点位是2918点。33年累计涨幅是28倍,CAGR是10.8%,几乎是道指的2倍。截至2023年12月21日,标普500指数收报4746点,在96年里涨幅达到474倍,CAGR为6.6%,其长期增长速度大约只有上证指数的60%。到2023年12月21日的14963点,纳指在53年里上涨了149倍,期间CAGR达到9.9%,仍然比上证指数的10.8%要低。
从文章作者到证券时报,我们能感受到在当前市场低迷之际,他们渴望通过发声来提振市场信心的努力和期望。但是,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且不论中国和海外市场国情的差异、A股和美股制度的差异,仅就股市时间长短的周期来看,其实都没有太强的可比性。如果说得再具体点,我们经常拿10年数据说事,而人家出手就是百年的数据,真的没有太多可比的,毕竟可能10年中看似很强的规律,放在百年之中,根本一无是处。
应该如何为上证指数正名,谁该为上证指数正名?为什么会有为上证指数正名的话题出来?很明显,就是上证指数表现低迷,投资者信心缺失,市场正义之士为了刺激投资者信心,也是为了指出中国股市以及上证指数的客观表现,进而给市场正名。不过,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不应该为了正名而正名,是否应该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为上证指数正名呢?
如果一个长期都不能让投资者赚钱的市场,又如何去正名呢?众所周知,A股的历史,牛短熊长,投资大概率的结果也是“一赚二平七亏岁”,熊市比较多,投资收益整体不尽如人意,这样的市场实际上真的很难正名,因为真正能够股市正名的,或许就是最广大的投资者,他们最有发言权,最适合给上证指数正名。但恰恰是这些“受伤”的投资者们,却无法给股市正名……
指数持续走低过程中,政策开始频频发力。尤其是7月24日,在重要会议“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定调下,A股市场迎来政策的集中发力期。在此期间,管理层和监管层多管齐下,推动三端改革。分别对投资端、融资端以及交易端出台相应的措施,其中不乏降低印花税等,使得政策底不断夯实。而进入到四季度,国家队连续出手、万亿国债以及融券新规等,A股提振空前,给市场带来信心的提振。
上证指数年复合增长率是道琼斯指数的两倍 为啥还是“不受待见”?且不谈对比选项是否适当,仅就数据看,上证指数年复合增长率确实不低,甚至远高于道琼斯指数以及纳斯达克指数。但问题是,上证指数巨大的波动以及短期的牛市之下,市场的稳定性整体较差,仅有几次牛市期间投资者有获得感,而多数时期,大量投资者不赚钱下,是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所言的。
例如,在2005-2007年以及2014-2015年两次大牛市中,很多投资者获得了比较大的利润,但在这两次大牛市之后的时间周期内,很多投资者也分别经历了巨亏,这种巨大的波动,实际上很多投资者难以承受。此外,再过去的接近十年的股市发展中,市场围绕2500-3500点区间波动,长期以3000点为中枢震荡的过程中,投资者的体验感也是比较差,因为长期没有突破。而就在我们股市有一次跌破3000点之际,实际上美股道琼斯指数再一次创下历史新高……
上证指数最终大概率会被正名
如此,上证指数和美股道琼斯指数等相提并论,或许真的没有太多的可比性。而上证指数之所以饱受诟病,表面是过去几十年的剧烈波动、长期的牛短熊长以及大多时间的不赚钱,但实质上和国情、股市制度以及投资者的结构等都有很强的关系。而在此之下,上证指数想要正名,或许很难,至少目前不会。因为,能给上证指数正名的,恐怕只有广大投资者最合适,也最具发言权。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管理层和监管层为股市的长期稳定,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以及市场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一直在努力着,我们相信,这种趋势下,上证指数最终会迎来更好的发展,赢得投资者的“民心”,并最终得到投资者的正名!
上证指数,加油;
中国A股,加油!
(作者:郭一鸣 执业证书:A0680612120002)